最近很多人在问“再回打一字谜(今日一去不复返打一字谜)”,今天小编就再回打一字谜(今日一去不复返打一字谜)这个问题整理了一些资料,希望对您有帮助。

再回打一字谜(今日一去不复返打一字谜)

上篇说到曹操在阳平关大败而逃。

曹操逃到斜谷界口,遇到次子曹彰。

曹彰,字子文,从小就善于骑射,臂力过人,能徒手与猛兽格斗。

曹操曾经劝诫他说:“你不读圣贤书,只喜欢骑马射箭,这是匹夫之勇,有什么了不起的?”

曹彰说:“大丈夫应当学习卫青、霍去病,在沙漠上建功立业,率领数十万兵马纵横天下,怎么能当博士(博士在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代指读书人、文官)呢?

曹操曾经问几个儿子有什么志向。

曹彰说:“愿意做将军!”

曹操问:“怎么做将军?”

曹彰说:“披坚执锐,遇到危难时不顾惜自己,身先士卒。赏罚分明,说到做到。”曹操大笑。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代郡乌桓造反,曹操命曹彰率兵五万前去征讨。

出发前,曹操告诫曹彰说:“在家时,咱们是父子。受命做事时,咱们是君臣。法律不徇私情,你耗子尾汁。”

曹彰到了代北,身先士卒,奋勇冲杀,一直追到桑干,北方全部被平定。

曹彰听说曹操在阳平关不利,所以率兵前来助阵。

曹操见到曹彰,高兴地说:“我的黄须儿来了,一定能打败刘备!”于是勒兵返回,在斜谷界口安营扎寨。

探子报给刘备,说曹彰杀到。

刘备问:“谁敢去迎战曹彰?”

刘封说:“我愿意去。”孟达也说要去。

刘备说:“你们两个一起去,看谁成功。”

刘封和孟达各自率兵五千出迎,刘封在前,孟达在后。

曹彰出马与刘封交战,只三个回合,刘封便大败而回。孟达率兵前进,正准备交锋,只见曹兵大乱。

原来马超、吴兰两军杀来,曹兵骚乱,孟达也乘势率兵夹攻。

曹军败走,曹彰正好遇到吴兰,两人交锋,没几个回合,曹彰将吴兰刺死于马下。三军混战一场,曹操收兵,回斜谷界口营寨。

《三国演义》很大一部分内容都来自于《三国志》。介绍曹操次子曹彰的故事和经历,便是来自史实。

曹彰的胡子是黄色的,所以曹操称他为黄须儿。

曹操在汉中,刘备缩在山上,派刘封下山挑战,曹操便召曹彰来汉中,想要亲儿子教训下刘备的养子。曹彰日夜兼程往汉中赶,但是到长安时,曹操已经退出汉中了。曹彰便没了与刘封交手的机会。

演义中被曹彰刺死的蜀将吴兰,在历史上确实死于汉中之战。

刘备派吴兰入武都郡,屯下辩,曹操派曹洪去征讨,以曹休为骑都尉,给曹洪当参军。

曹操对曹休说:“你虽然是参军,其实是主帅。”曹洪听到这话,也直接将军事委托给曹休。

刘备派张飞进军固山,想断曹军后路。

曹营众将狐疑,曹休说:“贼兵如果真要断我后路,应当偷偷地来。现在大摇大摆地来,肯定是疑兵之计。我们应该趁他们没有集结,立即出击吴兰。打败了吴兰,张飞便会不战而退。”

曹洪听从,出兵进攻,大败吴兰,张飞果然撤兵。张飞、马超退走汉中,吴兰败退至阴平时被氐王强端斩杀。

汉中一战,刘备也是损失惨重,已经到了全民参战的地步,打得很惨烈。如果不是曹操没将重心放在汉中,将汉中百姓迁出,汉中之战,胜负难料。

曹操进军打不赢马超,退军又怕被蜀军耻笑,于是便发生了有名的故事:杨修之死。

我记得当年在课本中就学习过《杨修之死》这篇文章。

曹操正在郁闷时,厨师进献鸡汤。曹操看见碗中的鸡肋,心中感慨。这时夏侯惇跑来问曹操口号,曹操随口说:“鸡肋!鸡肋!”

杨修听说后,便开始打包,做好班师的准备。

夏侯惇跑去问杨修为什么这么干,杨修说:“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杨修断定曹操要班师回朝。

结果夏侯惇等众将都带着士兵打包,做好班师准备。曹操知道后,大怒,以造谣扰乱军心为由,斩了杨修,终年四十四岁。

杨修被杀,并不仅仅是因为这件事。杨修为人恃才傲物,不拘礼俗,多次触犯曹操的禁忌,曹操已经忍他很久了。

鸡肋事件给了曹操杀杨修一个很好的借口。杨修也确实做得太过分,虽然知道曹操的意图,但是曹操毕竟没有下班师的命令。杨修自作主张,确实严重影响军心。不分场合的炫耀才智,曹操杀他,一点也不过分。

医者不能自医,杨修能够看透他人,偏偏看不透自己。

《三国演义》接着讲了几个小故事,来告诉读者,杨修是怎么惹毛曹操,遭杀身之祸的。

杨修猜字谜

曹操下令造花园。花园造成后,曹操前去验收,也不说满不满意,只拿笔在门上写了个“活”字,然后就走了。众人都不知道啥意思。

杨修说:“门内添个活字,就是阔字。丞相是嫌花园的门太宽了。”工匠们于是重新建园门,改造完后,又请曹操来验收。

曹操大喜,问:“是谁明白了我的意思?”

左右回答说:“杨修。”曹操表面虽然称赞,心中却很嫉妒。

这件事只是表现杨修的聪明过人,即使引起曹操的嫉妒,也不至于遭嫉恨。

一人一口酥

曹操得到一盒酥,在盒子上写上“一合酥”三个字。

杨修见后,直接将酥和众人分了吃了。

曹操问他原因,杨修说:“盒子上写着一人一口酥,怎么敢违背丞相之命?”曹操表面高兴,但心中很厌恶他。

这个就过分了,杨修不分场合地卖弄,曹操已经很不爽了。

曹操梦中杀人

曹操担心有人谋害自己,经常吩咐左右:“我梦中喜欢杀人。只要我睡着,你们千万别靠近。”

一天,曹操睡午觉,被子掉到地上。一名近侍慌忙拿起被子盖在他身上。曹操一跃而起,拔剑杀了他,然后又上床睡觉。

过了好久,曹操起床,假装惊讶地问:“谁杀了我的近侍?”众人如实回答,曹操痛哭,下令厚葬近侍。

下葬时,杨修感叹着说:“丞相不在梦中,只是你在梦中罢了!”曹操听后,非常厌恶杨修。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看破不说破,聪明何必非要人知道呢?有个词叫大智若愚。

杨修告曹丕

杨修与曹植非常谈得来。曹操想立曹植为世子,曹丕知道后,偷偷请朝歌长吴质到内府商议。

曹丕又担心有人发觉,将吴质藏在大竹箱中,说是绢料,载入府中。杨修知道后,去找曹操告状。曹操令人在曹丕府门口监视。

曹丕惊慌,吴质说:“不用担心,咱们将计就计,明天用大竹箱装绢料,诱他再去告状。”曹丕依计而行。

使者搜查竹箱,果然是布绢料,回报曹操。曹操因此怀疑杨修恶意诬陷曹丕,更加厌恶他。

《三国志》中裴松之注引《世语》,讲了这个故事。杨修辅佐曹植,吴质为曹丕出谋划策,双方争夺继承人。吴质并不知名,我们更熟知的是司马懿辅佐曹丕。杨修虽然聪明,但完全不是吴质的对手。一个吴质就玩得杨修有苦说不出,更别说曹丕这边还有了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了。

曹操出征,曹丕与曹植送行,曹植出口成章,歌颂曹操功德,曹操非常高兴。而曹丕却没这样的才能,非常失落。吴质便教他:“以后大王出行,只管哭就行了。”

之后曹操只要出行,曹丕便伤心地哭拜,曹操非常感动。曹植辞藻华丽,反而让曹操觉得他没有曹丕诚心。

杨修辅助曹植

曹操想试探曹丕和曹植的才干,令他们各自出邺城,却吩咐门吏不许放他们出去。

曹丕先到,门吏阻拦,曹丕只得退回。

曹植去请教杨修,杨修说:“您奉王命出城,如果有人阻拦,直接杀了他们。”

曹植到了城门,门吏阻拦,曹植当即斩了门吏。于是曹操认为曹植更有才干。

后来有人告诉曹操:“这是杨修教他的。”曹操大怒,因此也不喜欢曹植。

杨修平时提前为曹植写好小册子,应付曹操的问题。只要曹操提问,曹植就按小册子写的回答。

曹操每次以军国大事询问曹植,曹植都对答如流。曹丕买通曹植的近侍,将小册子偷来告诉曹操。

曹操看后大怒,便有了杀杨修之心。

杨修是真的厉害,能猜出曹操会出什么题目。不过曹丕偷小册子告曹植似乎不太靠谱。杨修与曹植都是聪明绝顶之人,记东西更是曹植的长处。杨修如果要教曹植应付曹操的提问,根本不用专门写下来,直接口述教给曹植便行了。

我感觉杨修和曹植身边人全被曹丕给收买了。杨修只要说错话,就会有人给曹操打小报告,搞点栽赃陷害之事,也是小意思。

历史上的杨修并不是在汉中因为鸡肋事件被杀的,而是在半年后,曹操随便找个借口给杀了。根本原因,可能是因为杨修辅佐曹植,参与夺嫡。曹植落败,而杨修太聪明,曹操为防止祸乱而杀了杨修。

杨修是太尉杨彪的儿子,士族大家,背景相当不错。前面长安之乱,汉献帝逃跑,就有杨彪忠心护主的故事。杨彪也是三国时期非常长寿之人,活了八十多岁,比司马懿活得还长。

杨修本来深得曹操赏识,曹丕及众王子都争着与杨修交好。最后杨修选择了曹植。

曹植虽然聪明,擅长写文章,锋芒毕露,但是他没什么政治才能,又总是喝酒误事,很不靠谱,最终失宠。曹操为了防止内乱,自然要削掉曹植的实力,不能杀亲儿子,对杨修下手,也是理所当然的。

曹操杀了杨修后,第二天便进军,出斜谷界口。魏延率军迎战。

曹操招降魏延,反被魏延大骂。曹操令庞德出战,二将正酣斗间,曹营寨内起火。原来是马超劫了中军和后军两个寨子。

曹操拔剑在手,说:“后退者斩!”众将奋勇向前,魏延诈败退走。

曹操这才指挥部队回军迎战马超,自己在土山上观战。忽然魏延又杀了回来,一箭射中了曹操。

曹操翻身落马,魏延策马上山来杀曹操,却被庞德截住厮杀。

庞德战退魏延,保护着曹操前进。马超退兵,曹操带伤回营。原来曹操被魏延射中人中(上唇上方正中,鼻子下面),掉了两颗门牙。

曹操这才想起杨修的话,派人给杨修收尸厚葬,然后传令班师,让庞德断后。

杨修之死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特别容易引起共鸣,杨修的毛病,我们或多或少都有。

才智出众是好事,但是不能不分场合,过度张扬。做人做事,要学会收敛,过慧易夭。

宋代苏东坡有“大勇若怯,大智若愚”的名句,清代郑板桥也写了“难得糊涂”的警世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