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节的运行方式/小说的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情节的曲折
在一个小说中,即使开端和结局都很简单,作家也绝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跑到底的,而是让他千折百回,最终才抵达胜利的彼岸,即体现出情节的曲折性。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3.情节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
如“欧·亨利式的结尾”——在小说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乎人的意料,却不能不承认又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一)概括小说情节
常见提问方式: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常用答题模式:(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
4.所谓“视角”是小说家为了展开叙述或为了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所选择的角度。小说常见的视角有两种:一种是第一人称,即以“我”的视角来展开叙述,叙述范围是“我”所看到的事物,叙述范围有一定的限制;另一种是第三人称,一般是从局外人的他者角度来叙述,叙述范围没有限制。请同学们尝试分析《百合花》和《哦,香雪》这两篇小说视角的差异,比较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归纳总结】
1.情节手法
情节手法: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
情节叙述手法:叙述方式和叙述人称。
叙述方式:顺序、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叙述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情节结构手法:悬念、铺垫、伏笔、照应、巧合、误会、抑扬、一波三折、对比、衬托、突转、开门见山、过渡(承上启下)、设置线索、卒章显志、首尾呼应等技巧。
2.叙述手法(叙述的方法)
(1)顺叙: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进行叙述,好处是事件由头到尾,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文章显得条理清楚。
(2)倒叙: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采用倒叙的方法,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3)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4)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对上文情节的呼应和解释悬念的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主旨;满足读者的心里期待;符合生活事理/实际;等。
(5)平叙:平叙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谓之为“花开数朵,各表一枝”,故又叫分叙。
3.叙述人称(叙述角度)
①第一人称:我、我们(限制角度)
作用:第一人称的优点是,增加对事情对人物叙述的真实性,读者认为这所描述的一切是作者亲历的。第一人称的作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便于抒发情感和进行心理描写。
②第二人称:你、你们(限制角度)
作用:第二人称叙述的好处是,增加亲切感,这种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的距离。第二人称的作用:这种写法像是“我”向“你”诉说衷肠,一下子把“我”与“你”的距离拉近了,也把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拉近了。读时令人倍感亲切。
③第三人称:他、他们、它、它们(全知角度)
作用:第三人称叙述则显得比较客观公正,这是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叙述的方法。第三人称的作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作者可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而没有第一人称写法所受的视角的限制。
5.情节结构手法
类别
释义
作用
悬念
设疑、设置悬念
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铺垫
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做衬垫。
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伏笔
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的提示或暗示。
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照应
又叫呼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
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巧合
有时间上的巧合、地点上的巧合、人与人关系上的巧合、人与环境的巧合等
情节上,可以增加情节的曲折性和趣味性,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内容上,使故事的矛盾冲突更加集中;主题上,可以使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误会
指文章借助人物之间的各种误会制造矛盾冲突,最后真相大白的手法。
让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生动,主旨更加深刻。
抑扬
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
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一波三折
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对比
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衬托
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突转
又叫“欧·亨利式结尾”,指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
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开门见山
一开头就直奔主题,表明自己的观点、看法、认识。
开宗明义,直截了当表明主旨。
过渡(承上启下)
承上启下指承接上面的内容并引出下面的内容。
承上启下的句子、段落在全文中起过渡作用。
设置线索
可作线索的有:人、事、物、情、时间、空间等,要特别留意文章的标题。
小说以“某某”为线索,贯穿全文,能够起到串联故事情节、突出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卒章显志
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卒”为完毕。
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首尾呼应
文章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
首尾照应,使得结构紧密、完整。
常见常考的情节的作用:
情节上:①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②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埋下伏笔。
③照应前文。④推动情节发展。⑤起线索作用。
环境上: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社会 自然)。
人物形象上:刻画人物性格。
主题上:表现主题或深化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