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人世间》播出后,网上出现了一些批评伤痕文学的文章。有人指指点点,说三道四;有人摩拳擦掌,口诛笔伐,大有不会就此善罢甘休之势。温和批评也好,大力声讨也好,至今余波未平。
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尤其是被伤痕文学深深浸泡过的我,想说说我心目中的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
十年文革期间,无数知识青年被卷入到上山下乡运动中。“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和上山下乡有关联,它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以及受迫害的人在那个年代不堪回首的遭遇。
网络图片
我在头条认证简介中说过,自己酷爱唐诗宋词和十年伤痕文学。
说句心里话,我真的喜欢伤痕文学,总认为它是我国文学史上比较灿烂的一页。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年的文学热不是谁炒作出来的,而是全民阅读风气读出来的一种现象。那时候人们崇拜作家,绝对比后来的追明星追网红热度高。追明星追网红,是一种很肤浅的娱乐,崇拜作家和读书却是一种严肃而又神圣的爱好。
可以这么说吧,那时候,只要稍微有点文化知识,可以阅读的人,没有人不知道路遥、张承志、张贤亮、梁晓声、史铁生、丛维熙、张洁、霍达、徐怀中、王蒙、王安忆、冯骥才、刘心武的名字。不是他们的名气征服了人,而是他们的作品征服了人。
文学是滋润人的心灵,充实人的精神的营养品。读一部好书,等于补一次精神之钙。
我的许多个漫漫长夜,都是捧着“伤痕文学”度过的。张贤亮的《灵与肉》,陈建功的《飘逝的花头巾》,梁晓声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我反复读了不下十次。尽管是三部短篇小说,作者成功塑造出的三位女主人公却让人久久难以忘怀。张贤亮笔下美丽善良的李秀芝;陈建功笔下好强而又虚荣的沈萍;梁晓声笔下表面装腔作势,心底纯朴的副指导员李晓燕,个个栩栩如生。
网络图片
八十年代,是文学比较辉煌的时代,文学刊物如雨后春笋,遍地都是。名气比较大的有《人民文学》、《十月》、《当代》、《收获》、《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等。
我读过的小说,绝大部分都是《人民文学》、《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十月》、《收获》和《当代》刊登和选载的。这些杂志发表了很多知青作品和伤痕作品。
我对伤痕文学的理解是,那些曾经把热血和青春献给那个时代的人,因思念与怀旧,或者是为了一吐当年的心曲,用心记录下了那段难忘的经历。比如:《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桑树坪纪事》、《黑骏马》、《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沉寂的五岔沟》等知青小说,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伤痕》、《大墙下的红玉兰》、《芙蓉镇》、《班主任》》、《灵与肉》等,应该是掀起伤痕文学潮流的作品。
毋庸置疑,文学是有时代烙印和潮流的。当年,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因为引起了那一代人的共鸣,掀起了“伤痕文学”的潮流,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文学风向。
伤痕文学能让一代人爱不释手,经久不忘,绝对有它的独立风格和不朽的灵魂。
伤痕文学到底伤害了谁?以致使一些人耿耿于怀,至今余怒未消。我以为,谁也无意伤害谁,作者只是用诚实的态度再现了当年的一些经历,客观真实地讲述了一下那段苦难历程,即使有失偏颇,也应该理解,毕竟他们都经历了一场折磨。
当然,也有一些文学作品,过于无病呻吟,把那个时代描写得暗无天日,惨不忍睹。但是,伤痕文学比较符合广大读者的味口,满足了人们当时的精神需求。
伤痕文学为什么会在社会变革时期横空出世呢?为什么能感动那么多读者而在中国文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呢?这值得批评伤痕文学和认可伤痕文学的人们深思。
网络图片
艺术来源于生活。我觉得,恰恰是时代造就了作者。一大批知识分子深入到了底层社会,亲身体验到了最真实最平凡最艰辛的平民生活,才有了高度契合历史的——最具现实意义的经典作品问世。试问:没有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上山下乡运动,没有那样的生活,那样的艺术从何来?感动一代人的伤痕文学就不会在我们这片土地上破土而出。任何事物的出现都离不开社会背景和现实基础。伤痕文学之所以能形成气候,是因为有适宜其诞生的社会土壤,可谓是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