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作为开头的就是,很多网友所说的:对不起,不理解。这句话是不成立的,因为他们就没理解过,当然不能用“不理解”这个短语。他们可以用这样的短语来代替:1,不喜欢;2看不懂。

这篇笔记并不是要为日本从文化上做一个辩护,更多的可能是对于跨文化交流的一个思考。

在中国,举起大拇指是好的,而在有些文明,大拇指是不好的。在这种情况下,按照网友们的逻辑,应该告诉对方:你们是错的,这样是不得体的。我们应该这样做吗?是用自己的文化强行改变对方,还是尊重对方?前者就是文化沙文主义或者说文化帝国主义。

有些网友说开幕式表演阴间、吓人。实际上情感也是一个跨文化交流的要素。例如《寻梦环游记》在他们那里亡灵与人是非常友好的,在很多文明当中,他们并不把“阴间”当作可怕的。还有日本的妖怪文化,《夏目友人帐》就是一个妖怪文化的代表。所以有很多在中国文化中恐怖的东西,对于其他文明来说未必。就和大拇指的例子一样。当然这里可能有人会反驳,《夏目友人帐》的画风不就很好吗?当然,这就是处理手法的问题,有的人偏爱柔和的手法,有的人喜爱篇极端的手法。怪诞本身就是一种表现手法,《瑞克和莫蒂》就是这种怪诞的一个例子。但是在这里我们又需要反思:我们所认为的怪诞对于他人来讲是否也是一种怪诞?是否像大拇指那样,我们所认为的怪诞只是他们的平常操作。可以设想这样一个跨文化交流的模型:有一个文明他在各方面都是和我们相反的,我们害怕的他们喜欢。我们该怎么和这个文明相处?并且似乎我们眼中的“怪诞”就是日本文化的一个内核。在日本的文学当中像芥川龙之介的《地狱变》、《罗生门》,川端康成的《一只胳膊》,三岛由纪夫的《禁色》、《午后曳航》都透露着我们所谓的荒诞。我们把这种文化内核命名为x,而网友们期待的东西命名为a。日本的奥运会不展示x,他展示什么?用a来反驳x是不成立的。用a反驳x不好的行为可以说是自我中心主义和文化中心主义的。

所以跨文化交流的核心,我个人认为,在于保留双方的价值判断。我并不认为你是好的,但是我尊重你的行为。就像你去到一个我们虚构的部落,人家把珍贵的烤蝾螈拿给你吃(如果可以作一个文明换算,这里的烤蝾螈等于我们的鲍参),这时你如果骂别人,别人怎么想?在附带提一下,恐惧这个东西同样如此,以恐惧为美。当然这句话本身是一个代文化立场的话,因为真正以“恐惧为美”的民族只会这样说“以美为美”因为对于他们恐惧本身就是美。例如时下的审丑,又是另一个审美的向度。艺术和科学都是具有前瞻性的,他需要有一些从前没有的东西,从而达到预测的效果。而这些从前没有的东西,可能是让人喜欢的,也可能是让人讨厌,害怕的。可是这个讨厌害怕却未必是持续的。在一个文化环境中,人会形成一定的认知,并固化为一些偏向。跨文化交流、艺术、科学就是不断要审视这些偏向,不能让这些偏向影响到进一步的交流和创造。从小就生活在中国的人,看到日本的文化,骤然觉得恐惧非常正常,但要是一直如此,未必是好事。就像对于老人,手机、微信的出现对于他们也是一个跨文化交流的事件。他们会对于手机和微信还有移动支付表现出犹豫,因为这些东西在他们的文化认知以及偏向中从来没有出现过。或者说像晚清的人们看见坚船利炮一样。只是在这里奥运会这里,这些东西变成了文化。再举一个例子就是照相机,最开始中国的人们害怕照相机,觉得这是摄魂的,可渐渐人们不也接受了吗?文化同样,处在一个文化环境中,你也会潜移默化的接受这个文化,文化的排斥会逐渐减弱。

其次还有三个附带的问题就是:

1、日本在全球文化当中,其实是亚文化。动漫和文学所表现出来的只是一小部分,日本的民俗和哲学有多少人了解?对于中国人来说,从小接触到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欧美的文化,所以在接触这两两种文化时,我们会有先天的亲近。而日韩等地的文化,对于我们实际上真正的接触都是很少的。这和我们国家少数民族文化的情况是类似的,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对于我们也许也是恐怖的,例如刺面等等。我们真正融入式的接触其他民族文化实际上是很少的,而这才是理解。

2,日本在奥运会上作这样的表演是否合适。实际上很多网友在循环论证,他们觉得日本这样做不合适。但是这个合不合适的标准是什么呢?是他们自己对于奥运会的构想,这个构想实际上来自于他们从小在中国和西方文化下形成的文化偏向。他们用这个文化偏向去批判日本的文化偏向本身是不合适的。就像我设立了一个标准,然后有一个人没有按照这个标准做,我说它是错的。重要的不是对错,是这个标准,对于世界文化来说,没有标准的,也没有哪个文明能告诉其它文明它是对的、好的,不按照这个文明的标准就是不好的。

除此之外,也从来没有合不合适这样一个说法,也许这样说更直白:我有这个想法,我有这个机会,我把它展示了出来。日本如果还是展示以前就被世界熟知的东西,那么日本的文化展示的目的实际上是没有达成的。奥运会本身就是日本这个世界亚文化群体展示自己国家文化的机会,为什么我们不能尊重呢?如果还是说他们的文化恐怖,不适合,那么还是在循环论证,跨文化交流就是要走出自己的文化去欣赏别的文化。这和理解他人是一样的,为他人着想不是要让别人按照你的标准做事,而是想想别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并帮助别人达到别人的目标。不是让别人达到你为别人设定的目标。当然又会有网友说,中国的文化我都感受不完,为什么要去理解日本。你这句话的逻辑也可以这样理解:我自己我都感受不完,我为什么要关心别人,这种观点我无法反对。

3,北野武和日本以及外国网民也在批评,是否就真的说明它不好?这实际上是一个整体和部分的问题,拿一部分人能够代表日本?日本政府能代表日本吗?可是日本力量也非左右,是左代表还是右代表?北野武和部分网民代表了日本吗?我想也不能。日本也是文化多元的,北海道和本州的文化就是有不同,把这个节目搬上荧幕的是那个导演,这带有个人特色。任何艺术都带有个人特色不是吗?

其次这个论证也是一个循环论证,那些日本和外国网友既然和您的观点一样,那么他们的观点就不能对您的论证起支撑作用,举出来只不过是重申观点而已。

所以最后,对于日本的尊重也是对于其它人个人的尊重,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表达方式,不要告诉别人做的是错的,是不对的,你只能说你不接受他的做法。当他影响到你时,首先是沟通其次再干预;当他没影响到你,中国有句古话叫:君子成人之美,为什么不让他独自绽放呢?并且文艺评论一定是学理上的评论,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我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