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什么时候,“豪门”一词慢慢多了起来,比如“豪门盛会”、“豪门夜宴”,连一些网络小说也多以“豪门”为标题搏人的眼球,甚至一些电视剧也以“豪门”为噱头猎取观众的好奇心。

金门把手

是中国人普遍都有钱了吗?到了一个众人随意搏“豪”的时代?以至有那么多的人要出来“豪”一把。

市场经济后,有一部分人享受到了比别人多得多的改革红利,他们的财富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天文数字,但这并不能证明“豪门”一说可以成为大家奋斗的目标,站在“豪门”里的人可以成为大家膜拜的对象。如果真是这样,只能说明社会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它不符合改革的初衷。经济的发展不能以文明的退步为代价,否则,我们一直倡导的中华美德就再也捡不起来。

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足够的丰富和满足,可同时,有些东西正在离我们远去。沈腾的小品《扶不扶》播出已经好几年了,可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仍然很严重。

人都有老的时候,困难时,多想有一双帮扶的手

还有,明明是被侵害者,却要赔偿侵害者的损失,使“正当防卫”一词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有时候,我真有点闹不清楚是理大还是法大,是遵从道理基础下的法律,还是遵从法律基础下的道理?为什么明显错误的一方反而更加振振有词?我们原先所认为的坏与罪呢?闹不清楚,又怎么能做到保护善良群体的利益。

我们看到的一些社会现象因“豪”而“横”,因为有钱而壮了很多人的胆。“拿钱平事”,“没有钱办不了的事”似乎成了某些人的公知。于是成了逐利者,一切为了钱,将道德的底线抛在了脑后。这还只是社会的表象,深层的问题更值得我们思考。

其实“豪门”一词在汉语词典里是指旧时位高权重而又气势凌人的家族,带有明显的贬义。可随着金钱逐步主宰我们的生活,它的贬义却被我们忽略,成为一个可以任意粉饰的炫丽光环,甚至有人把这个光环戴在自己的头上而心安理得。

当好人和老实人成了懦弱无能的代名词,当坏人或豪横成了有本事的代名词,这个社会是我们原意看到的理想社会吗?

“豪门”文化绝对不是健康社会应有的文化,从古至今,“豪门”对社会的影响和危害是巨大的,这一点不容忽视。

为什么那些强大的封建王朝最后都走向了没落?原因就是因为经过长久的和平之后,地主阶级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从地方豪门变成名门世家再变成门阀士族。他们通过不断的上位逐步进入权力中心,占据朝堂,从而控制了政治上的话语权。皇权干不过那些已经抱成团的既得利益者,最后政令不施,民不聊生,天下大乱,大厦倾覆。

曹操像

为什么看似一般的地主阶级能够最终挑战皇权?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我们知道,古时候,能够读得起书的人大部分是地主和富人家的孩子,他们拜先生,学儒学,久而久之就有了“家学渊源”这块金字招牌。而国家治理需要有文化有知识的人,于是这些人顺利上位,慢慢占据了权力中心,并形成利益共同体。另外,豪门能够利用手中的金钱与地方官僚勾结,谋取仕途更加顺利,往往走在那些少之又少的穷书生前面。皇帝面前站着的真正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考虑的人有多少可想而知。当利益集团可以集体说不的时候,也就是要改朝换代的时候了,而改朝换代又是强者的比拼,受伤害的,最终还是普通的老百姓。

不是有些人喜欢玩穿越吗?你真的超越过去,大概率也是地主家的放牛娃,或者在战场上为豪门望族搏命。你目不识丁,身不由己,你的理想和抱负根本找不到可以生根发芽的地方。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人把穿越想得那么的美好,被一些不负责任的消遣剧洗得脑袋一片空白。

古代也好,现代也好,贤与能的要求同样重要。尤其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和媒体,更加不能单纯地为了升学率和收视率而忘了自己身上所担负的责任。

孔子像

中国一直有“豪门”存在的土壤,也一直痛恨“豪门”的存在,“不患寡而患不均”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在消除贫富差距上做了大量的工作,过程可能略有曲折,但共同富裕必定是终极目标。中国绝对不会允许豪门阶层左右政治,绝对不会让豪门文化肆意泛滥。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这是由它的国家性质所决定的,也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所认可的,不可推到的意志存在。

这是我读《千秋兴亡·盛唐气象》的第4篇心得,涉及如此严肃的话题,深感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只能寥寥数语,但愿没有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