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小说史中,四大名著享有极高的文学地位。这四部书分别代表四种不同的流派,按现在的分类惯例来划分,《西游记》显然是修仙洪荒流;《三国演义》属于历史写实流;《红楼梦》为儿女言情派;最后的《水浒传》属于武侠江湖派(至少前半部是如此)。

小说写作自明代兴起,其中不乏以侠义为题材或者涉及侠义题材的作品,这里头都有历代评书当中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情节段子和英雄人物。

一、 侠士文化依托的社会背景1.小市井是侠士生存的大环境

纵观施耐庵的《水浒传》和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以及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等等明代小说可以发现,在这些书中有大量的关于市井生活的描述,诸如茶坊、酒肆、客店、宅院、灯会、集市,庙观等等。

从田园风貌到城镇的繁华景象,从寻常巷陌到官宦府邸都有着较为细致的刻画,让后人领略到大量有关唐、宋、明时代的生活场景以及风俗习惯。而书中的主人公们就是依托在这些形形色色的场景当中生活,并由此展开他们的传奇故事。

2.小说中描绘的黑暗腐朽社会

在明代出现的很多小说中,题材和表达思想各式各样、五花八门,但有一点共性,那就是都涉及社会的腐朽和黑暗。《水浒传》里头的镇关西,不过是个卖肉的屠夫,仗着自己有些钱财,又在官府中有“保护伞”,就敢欺男霸女。

他强行骗取了卖身葬母的翠莲姑娘为妾,并在玩弄三个月之后将她净身出户赶出家门,还追索从未给过的卖身钱,可怜翠莲父女身无分文,又诉苦无门,只得被羁押在旅社靠卖唱偿还债务。

《喻世明言》中描述在嘉靖年间,严嵩父子一手遮天、卖官卖爵、权倾朝野的情形,其中还编了两首打油诗进行讥讽,笔者见其写得趣致,特摘录如下。一诗曰:“少小休勤学,钱财可立身。君看严宰相,必用有钱人。”

另一曰:“天子重权豪,开言惹祸苗。万般皆下品,只有奉承高。”这些小说所记载的社会不公之事,虽然经过文学加工,但大多源于史实,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并同情被压迫者,并通过文字为载体对黑暗社会进行了严正的控诉。

二、名家笔下的侠与盗1.社会压迫之下的官逼民反

中国人还是比较隐忍的,处于阶级社会底层的人们面对压迫,大多数都采取忍气吞声的方式进行逃避。但是有时忍耐也是有极限的,毛主席曾经说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当一个人被逼得走投无路的时候,反抗与灭亡他只能择其一而选之。《水浒传》中高太尉之子高衙内调戏禁军教头林冲之妻不成,便设计陷害林冲,将他刺配沧州,沿途还安排了负责押送的衙役将其杀害,幸得花和尚鲁智深及时赶到才救下林冲。

林冲发配沧州后,高衙内仍不死心,继续派亲信陆虞候和富安潜入沧州,并买通沧州的营官,先是安排林冲值守军营的草料场,然后再放火烧了草场,意图烧死林冲,即便林冲侥幸逃脱,也能以失职治他的死罪,最后以林冲之死讯来达到让林妻改嫁的目的。

在陆、富实施计划的那一夜,林冲因大雪压塌了草屋不得不寄宿离草场不远的山神庙才得以逃过一劫,当他听到门外陆、富二人与营官的谈话后得知了这一切。于是豹子头手中的花枪滴着三名奸人的鲜血,望着从草场升腾起来的熊熊烈火直卷漫天风雪,他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到过去,落草江湖成了他唯一的出路。

后来有行者武松、解珍解宝两兄弟等等,都有类似林冲的经历,因为被人构陷才选择绿林之路。

2.侠与盗的异同点

虽然都在江湖道上行走,但不同人采用方式却有不同,有人啸聚山林,有的则喜欢独来独往、快意恩仇,有人劫富济贫,有的则打家劫舍、持强凌弱。明代小说宗旨多是抑恶扬善,故将仁义与否作为区分侠士和盗匪的标准。

像《水浒传》瓦罐寺中的生铁佛和飞天夜叉一僧一道,赶走众僧侣,占据寺院不算,还掳劫妇女供其淫乐,实属可恨。这便反衬出像鲁智深、武松、李逵等人疾恶如仇的豪迈气概。

有的时候,盗与侠的角色也会转换。《警世通言》第三十七卷中,尹宗本是个夜盗,在一次行窃过程中,他偶遇被歹徒劫财劫色后再变卖他乡的万秀娘,于是动了恻隐之心,决心要救这位小娘子出火海,最后在与歹徒搏斗中不幸殒命。

万娘子在获救之后为尹宗立祠,后人皆以侠义称颂。再看《水浒传》里头的打虎将李忠和矮脚虎王英,在桃花山落草时干的是拦路劫道、扰民敛财之事,与盗匪无异。

那菜园子张青和母夜叉孙二娘在十字坡开黑店,专用蒙汗药放倒过往客商,劫财杀人尤未了,还将人肉做成包子再卖与他人吃,实在令人发指。但这些人自打上了梁山之后,在忠义旗帜的感召下,也成为了百姓心中的英雄好汉。这也是作者对仁义精神的认可。

3. 书中体现的是作者自身侠意识

我们在明代小说里看到的这些行侠仗义的故事,其实很多都是作者本人的亲身经历再经过文学艺术加工而成。就如写下《水浒传》的施耐庵,他在元朝末年参加过农民起义,还在义军首领张士诚军中当过幕僚军师。

在张士诚投降元朝政府后,施耐庵愤然离去,为了躲避乱世,选择了隐居,进而能够潜心写作。相传这位施老先生自幼习武,练得一身好本事,平日里最好打抱不平。轶闻提到施耐庵有天在街上遇一富家子弟调戏妇女,便上前将那公子哥儿摔翻在地教训了一顿。

那公子找来七八个泼皮来寻晦气,被施公打倒两个,再挥棍打断一株杨树,震慑了众人。施耐庵在写鲁智深在大相国寺菜园教训一班破落户时,也把这段经历融入进去。书中人物的侠义行径,就是作者本身侠义意识的体现。

三、小说中侠的意识的阐述1.朋友、兄弟之间的情义

小说中通常会把道上行走兄弟朋友的情义和恩恩相报称为“江湖义气”。这是一种江湖圈的潜规则,一旦违背,会让人不齿。《水浒传》的陆虞候为求富贵陷害把自己当兄弟的林冲,当他在山神庙被林冲剖心枭首时,相信观众无不拍手称快的

当年及时雨宋江因私废公放跑了大盗晁盖,等到宋江被推上断头台时,已经落草梁山泊的晁盖等人拼了命也要劫法场。而梁山上的好汉平日多有受到小旋风柴进的恩惠和资助,当柴进身陷囹圄时,他们也要仗义相救。

虽然有的时候这种兄弟或朋友的情义有违国法天理,但在江湖中却是理所当然的。

2.公理中的侠义

真正让侠客深得百姓喜爱的并非他们的兄弟情义,而是在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有人会挺身而出、主持公道。

在《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一篇中描写了一位“床下义士”,他身怀绝技却避居陋巷,一日知县房徳向他诉冤,谓遭人陷害,欲出三百金请他帮忙追杀仇人。

这位义士信以为真,未收分文便出发追寻房知县所说的“十恶不赦的仇人”李勉,并抢先一步到前面必经的客店中伏在床下准备下手。等李勉来到客店,义士从他们一行人的交谈中了解到原来房知县夫妇才是忘恩负义之人,李勉原是他的恩人,杀李勉只为灭口而已。于是这位义士迅速返回县衙,取房知县夫妇的人头而去。

还有些人不畏强权、坚持正义,也被后人冠以侠名。《喻世明言》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一篇中有京官沈炼,因弹劾严嵩父子种种不法及其爪牙杨顺杀良冒功之事,被严、杨迫害致死。

之后站出了两位义士,一位名叫贾石,与沈炼萍水相逢;一位冯主事与沈炼是科考的同年。他二人一个冒死以重金买出沈炼的尸体安葬,另一个顶着被灭门的风险将沈炼长子藏匿于家中暗室加以保全。此二人的义举堪称公义。

维护公理的侠义之举不只有男人才做得到,有的女子亦不逊须眉。《二刻拍案惊奇》记载一个故事,说是宋朝时候浙东提举常平使朱晦庵因台州太守唐与正轻慢自己,参奏太守亵昵娼妓,有碍官体,并将天台营中知名歌妓严蕊收监,逼问与太守通奸的情形。

谁曾想严蕊这样一个娇滴滴的柔弱女子,任凭千锤百拷、受尽折磨硬是不肯招供,说出的话连狱官也凛然起敬:“今日宁可置我死地,要我诬人,断然不成的!”彼女大义如此,难怪凌蒙初要以侠女为她冠名。

3.道义—侠意识的终极价值取向少年时读水浒,总觉得宋江是个无用之人,除了哭哭鼻子、散散财就没别的什么能耐。现而今重读水浒才发现,原来天罡星才是梁山泊的灵魂所在。正因为他提出“替天行道”的主张,让梁山有了发展纲领。

“替天”二字说的是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不公道的、有违天理的社会,这也是众家有志之士要来到这里聚义的原因。

而“行道”二字就是说,大家要共同闯出一条符合天道的路来,而他们所定义的天道应该就是建立一个公正的社会秩序,能让百姓安居乐业。这也成为梁山好汉几百年来深受读者喜爱的原因。

虽然宋江和他的团队最后并没有实现最初的主张,但比一般的山贼草寇却是有了飞跃性的进步。不同于单纯的对腐朽社会的反抗,这已经是一场有纲领、有组织的革命。而道义,在小说宣扬的侠意识当中,堪称是最高的境界。

结语

自元末明初白话文小说的兴起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这种文学体裁被很快地普及。虽然小说的题材多种多样,但武侠小说是很受读者欢迎的其中一类,记得上世纪八九年代曾经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武侠热”。

大家喜欢武侠小说不仅仅是出于千奇百怪、出神入化的武功招式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里头蕴含着义薄云天的金兰义气,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正义豪气,胸怀天下、福泽苍生的浩然大气。侠的意识、侠的理念不但存在于小说等各类文学文艺作品之中,更在于每个向往正义、维护正义的人们心中。

参考文献

《水浒传》

《三言》

《二刻拍案惊奇》